外资垄断中国种业一直是近期的热点话题,洋种子“统治”中国最大蔬菜基地的消息更让不少人担忧中国粮食安全问题。其实,外资垄断中国种业的说法本身就是不恰当的,要改变本土种业“大而不强”的现状,正需要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巨型种子企业的竞争。 应该认识到,洋种子确实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实惠。比如先锋种子是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,他们在中国不仅卖种子,而且如果农民玉米卖不出去,他们还负责联系粮库,提供服务。如果光说这些外资很危险,把他们挡在国门外,就会让国内种业满足于“武大郎开店”,发展不足。种子于蔬菜而言,就像芯片于电脑一样极为重要,中国农民只有用最好的种子,无论是国产或外资,才能把好蔬菜卖到日本、韩国。反之,蔬菜在国外就没有竞争力。假如没有先锋这些搅局者,激励国内种子公司去改进服务质量与提升种子品质,农民的选择权就会减少,老是用产量低、质量又不怎么样的种子,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。 长期以来,我国一直以粮为纲,而育种力量也一直集中在粮食作物上,蔬菜、水果、花卉与国外差距很大,尤其是蔬菜种子市场主要由国外种子唱主角。我国最着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,某种程度上就是万国种子试验场,一大半的蔬菜种子来自荷兰、以色列等国。当然,过分依赖国外种子,一旦产生垄断会很被动,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主创新品种,要让中国的蔬菜有“中国芯”。 不过,要做大做强本土种子公司比我们想的要难多了。目前,我国8000多家种子公司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种,跟国外大的种子公司不是一个概念。如果国家真的把巨资给我国的一些种子公司,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。另外,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这些由政府牵头促成的合并婚姻其实成功的很少,基本上都是“大而不强”,是扶不起来的阿斗。何况,种子也不是一投入资金就立即培育出新品种。新品种需要漫长的时间,一个新玉米、小麦、水稻品种从开始到大面积推广一般需要一二十年的周期。蔬菜新品种培育会快一些,但也得10年左右。 与之相比,外资种子公司一般实力雄厚,比如孟山都、先锋,每年科研经费都有数亿美元。大家都担心种子贵,说1克种子1克金,其实国外也这样,因为育出新品种的投入实在很大。如何与这些外资种子企业抗衡?笔者认为,要让中国蔬菜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,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闯出独特模式。美国一般是公司自己耗费大量资金育出新品种,然后再高价卖出,收回成本,但我国农民低价卖粮食,也应该低价买种子。因此,我国宜采取“小舢板战胜大帆船”的形式,采取“国家公益型育种机构+国家高投入=低价良种供农民”的方式。国家把重金投到有育种力量的大学与研究机构,由他们育出新品种,通过主产区的推广试验机构示范,然后由种子公司低价供给农民。 由于使用国家经费育种,科研机构也就不再收取专利费用,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中国,成本较低,效果更好。如果单一把育种经费投入到公司,鼓励育种学家来办种子公司,让公司成为育种创新的平台并不合适,那样往往会造成科学家科研、商业两头都顾,却两头都没有顾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