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,全国小麦秋冬种进入尾声。我国小麦连续多年丰收,稳定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短板。在土地、水资源刚性约束、种植比较效益下降、国际市场冲击下,我国小麦如何实现稳产增产?11月初,记者赴粮食主产区进行了调研采访。 产不足需矛盾显现 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,全国有四成的人以面食为主。尽管我国小麦连年增产,但已连续3年呈净进口态势,小麦价格上涨压力大。 近日一组数据引人关注:2011年我国小麦进口25.2亿斤,2012年为74亿斤,2013年为105.1亿斤,今年前8月进口54.6亿斤、同比增长27.7%。尽管小麦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依然很小,但产需不足的矛盾已开始显现。 小麦丰收与进口增加“碰头”,对国内小麦价格稳定形成压力。数据显示,2014——2015年度全球小麦较大幅度增产,供需关系宽松,国际小麦库存预期将上升约100万吨,库存继续高企,国际麦价低位运行。去年11月以来,小麦国内市场价格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。今年9月,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到岸税后价约每斤1.35元,比国内优质麦销区价低0.12元。 事实上,大规模从国际市场进口小麦并不可行。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,目前,国际市场小麦贸易量2500亿斤左右,这相当于我国的小麦产量。小麦的出口国集中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欧盟、阿根廷、俄罗斯。现实是,这6个国家和地区的小麦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85%以上,而发展中国家小麦消费的三分之二要依靠进口。专家预计,到2020年我国小麦消费量将增加100多亿斤。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,立足国内是小麦生产的首要出发点。 除了国内外价格倒挂之外,国内小麦最低收购价不变释放了不同以往的信号。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,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、市场供求、比较效益、国际市场价格和粮食产业发展等因素,明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。自2007年开始,小麦最低收购价从每斤0.72元一路上涨到2014年的每斤1.18元。小麦价格单边上涨几乎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共识。业内认为,在连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时候,明年价格维持不变,这说明靠提高价格来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并不是唯一选择。事实上,自2011年以来,由于市场价格偏高,很多小麦产区并没有连年启动最低价小麦收购预案,2013年绝大部分主产区收购量大幅下降,政策对小麦价格影响开始弱化。 资源和效益约束加大 小麦是三大谷物中唯一实现“十一连增”的作物,面积稳定是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因素。当前,种植效益和水资源约束影响着小面积的稳定。 小麦种植面积能不能稳定,农民愿不愿意增加投入,主要看经济效益。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说,在三大谷物中,小麦的种植效益是最低的。近几年,小麦每亩纯收益100多元,比玉米低100元左右,比水稻低接近200元。尽管国家最低收购价每年有所提高,但总体上价格上涨仍低于成本上涨。 山东省威海市物价部门的调查显示,目前小麦收购价格已经超过玉米,但由于玉米亩产水平明显高于小麦,小麦收益水平仍低于玉米。与大棚蔬菜每亩上万元的收入相比,小麦的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更为突出。 记者采访中,不少农民说:“种麦子忙活大半年,一亩才挣一二百元钱,还不如打两天工挣得多,如果不是机播机收的话,我们就不想种了。”按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.24元、小麦平均亩产343.6公斤计算,1亩小麦毛收入770元,仅为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的三分之一,而纯收益只有150元。“种一季粮不如打一月工”并不夸张。 水资源约束也对小麦面积产生影响。“小麦一季需浇水4至5次,耗水250至300立方米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小麦栽培学家于振文说,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较少的季节,需浇水补墒满足生长需要。河南8000万亩小麦中有1800万亩无水浇条件的旱地小麦,山东5400万亩小麦有1300万亩旱地小麦,安徽淮北2000多万亩小麦没有良好的灌溉条件。黄淮北部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,除引黄灌溉以外,其他地区多靠抽取地下水浇麦,尤其是华北地区井越打越深,不仅增加生产成本,而且因超采形成了地下漏斗区。 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,适当退出一部分小麦,成为黄淮地区小麦面积稳定的不利因素。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说,全省小麦灌溉用水大约需要70亿立方米,占农业用水量的一半。近10年来,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.37米,干旱缺水成为河北省小麦市场的最大障碍因素。根据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要求,今年秋季河北在超采区实行季节性休耕,计划压减冬小麦85万亩。 不过,同样也存在有利条件。部分地区调减棉花种植,为扩种小麦增加了空间。据农情调度,河北棉花春播面积723万亩,同比下降16.4%;江苏棉花面积比去年下降约20%。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镇农民河延增去年种了11亩棉花,今年听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,他只种了6亩:“明年可能一点儿都不种棉花了,考虑改种小麦。” 增产先稳优势区域 稳定小麦生产,必须突出优势区域。只要采取有效措施,加快新技术推广,提高小麦单产是可能的。 “北方冬麦区指黄淮海的冀鲁豫苏皖5省,百姓餐桌上每4个馒头中有3个是这5省产的。”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,稳定小麦生产,必须突出优势区域。从全国来看,重点是抓好黄淮海5省。5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76%。近10年,全国小麦增产709亿斤,这5省贡献达九成。 近年来,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较大,为促进粮食的稳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今年河南春夏降雨偏少,小麦能够大幅度增产,重要的原因是水浇地面积较大,有气象干旱但未形成大范围的农业干旱。于振文说,如果黄淮海麦区的麦田都有灌溉条件并发展节水灌溉,单产就会稳步提高。据测算,在现有的灌溉量下,利用节水品种、提高土壤肥力、节水栽培等综合节水生产体系,近期单产可提高10%,远期可提高20%。在《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》中,无论是低产变中产、中产变高产,还是高产更高产的区域,均涉及黄淮海麦区。 据专家测算,小麦单产继续提高还有较大的空间。黄淮海地区小麦理论产量可达到800公斤以上。目前,这一区域平均亩产在400公斤左右,还不到理论产量的一半。同一生态区内省际间的单产差异也很大,山东、河南小麦亩产超过400公斤,比安徽高40公斤。从现在创高产的实践看,一些地方万亩示范片亩产达到700多公斤,比全国平均单产337公斤高一倍多。只要采取有效措施,加快新技术推广,提高小麦单产是可能的。 如何把小麦单产的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?曾衍德表示,今后要加大投入,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结合实施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》,优先改造北纬33度低产区,重点改良苏北、淮北、豫南的砂姜黑土,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,进一步提高小麦保灌面积比例。还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,特别要增加有机质含量,做到“藏粮于地”。 曾衍德强调,单产提高的关键要靠科技进步。一要推进种业创新。小麦是常规品种,一些种子企业不太重视品种的研发创新。同时,一些地方的农民习惯于自留种,造成品种退化。今后要加快选育一批耐寒、耐旱、抗病、抗热害的新品种。二要推进技术集成创新。要结合粮食增产模式攻关,集成一批区域性、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特别要集成组装品种节水、农艺节水、设施节水的技术模式,做到“藏粮于技”。” |